
重磅!就在昨天,蕪湖市政府在官網
發布了《蕪湖市主體功能區規劃》
該規劃旨在充分發揮主體功能區
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長江經濟帶
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
以及構建空間治理體系中的關鍵性作用
實現全市空間治理能力現代化
推動形成更高質量更有效率
更可持續的空間發展模式
《蕪湖市主體功能區規劃》統籌
生產、生活和生態空間
形成新型城鎮化、新型工業化、
現代農業和生態安全四大戰略格局
規劃以鎮(街道)為基本單元
將全市國土空間劃分為核心優化區、
新型城鎮化工業化集聚發展區、
現代農業發展區、生態涵養區和
禁止開發區域五類主體功能區
《蕪湖市主體功能區規劃》是指導全市
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土空間開發的
戰略性、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
是其他有關規劃在國土空間開發
和布局方面的重要依據!
下面,我們從文件中挑選一些亮點
為大家介紹接下來蕪湖將如何發展!
蕪湖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
構建“一主四副七節點”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。
“一主” 即“蕪湖主城區”。是蕪湖現代化濱江大城市的核心區,承擔全市乃至皖江地區重要的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、高端服務業中心和綜合服務中心功能。在全市新型城鎮化格局中起到重要的帶動和輻射作用。
“四副” 即無城鎮、灣沚鎮、繁陽鎮和籍山鎮。是全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副中心,無為縣、蕪湖縣、繁昌縣和南陵縣的縣級集聚核和服務中心。在全市新型城鎮化格局中起到傳導主城輻射力、輻射和帶動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功能。
“七節點” 即高溝鎮、襄安鎮、石澗鎮、六郎鎮、荻港鎮、許鎮鎮和弋江鎮等七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高、功能設施完善、產業特色鮮明的新市鎮。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節點、城鄉統籌的紐帶,也是就地吸納農業轉移人口的重要載體。
蕪湖核心優化區范圍及規劃
蕪湖核心優化區包括鏡湖區張家山、赭麓、濱江、赭山、弋磯山、汀棠、天門山、大礱坊、鏡湖新城等9個公共服務中心以及弋江區的弋江橋街道、中南街道、南瑞公共服務中心,國土面積48.31平方千米,占全市國土面積的0.80%。
該區域位于蕪湖中心城區的核心區,開發強度和城鎮化水平高,創新資源豐富,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較完善,綜合服務能力較強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出現階段性飽和,發展空間受限,需優化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。
核心優化區是指經濟比較發達、人口比較密集、開發強度較高、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出現階段性飽和的區域。該區域要率先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和空間開發方式,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和開發程度,適度擴大生態空間。那么蕪湖核心優化區接下來將如何發展?
功能定位
成為帶動全市、輻射全省的金融商貿中心、科技教育衛生中心和綜合服務中心。激發創新創業活力、發展現代服務業的主要載體。傳承歷史文化、彰顯江城風貌的標志性區域。具有濱江山水園林特色的宜居宜業宜游示范區。
發展方向
1、優化功能布局
轉變國土開發方式,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,以盤活和調整存量建設用地為主,逐年減少建設用地增量,推進土地立體開發和混合利用,以“增功能、增空間、增活力”為導向,有序實現城市有機更新。
優化布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空間、著力增加城市生態空間和公共活動空間、適度擴大現代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發展空間、改造提升居住空間,逐步置換調減區內工業用地。
保護蕪湖古城、歷史街區、城市工業遺址和重要近現代建筑,推動舊城區、舊廠房、棚戶區改造,塑造“山水相間、精致繁華”風貌特色。
2、完善城市功能
優化城市交通,加快城市軌道交通、城區快速路網和停車場建設,打通老城區支路“微循環”,優化行人過街通道系統,建設公交都市。
實施城市供排水、燃氣、供熱、通信、電力、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升級。實施大型公共設施信息通信配套,推動“智慧城市”發展。優化城區教育、衛生、文化、體育等公共服務水平,加強社區建設和管理水平,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服務能力。
3、優化產業格局
加快“退二進三”,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。依托區內科教資源優勢,強化創新和現代服務功能,打造互聯網經濟、共享經濟等新業態,打造全國知名的產業互聯網及共享經濟產業基地。
促進高技術服務、金融服務、科教研發等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。推動商貿服務、文化旅游、餐飲娛樂等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。
加快推進老城區商業網點更新和核心商圈優化升級,形成若干大型區域性綜合商貿中心。依托區內豐富的樓宇資源,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。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內涵,培育一批地域特色鮮明的文化旅游景點,提升城市發展活力和魅力。
4、優化人居環境
加強長江干支流生態修復和保護,打造沿江親水綠色生態景觀軸線。全面開展大氣、水、土壤污染治理。加強機動車尾氣排放污染防治,強化施工、道路揚塵控制,大力實施綠色交通工程,倡導綠色低碳出行方式。
持續推進城區河道整治工作,進一步加強污水管網建設,實施雨污分流,積極推進海綿城市、綜合管廊建設。加強城市公園、園林綠化和道路綠化建設,不斷增加城市綠地、濕地面積,恢復重構生態網絡體系,實現城市建設與山體水系相互融合。深化市容環境綜合整治,提升城區環境品質,建設富有江城特色的生態宜居城區。
開發原則
優化提升。開發建設過程中需嚴控增量、優化存量。優化國土開發格局和功能布局,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和城市服務能力。
疏解壓力。適度疏解非核心城市職能,控制人口規模,有序合理引導人口和部分產業向外圍區域轉移,降低區內資源環境承載壓力。
蕪湖新型城鎮化工業化集聚發展區
新型城鎮化工業化集聚發展區是指具有一定經濟基礎、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、發展潛力較大、集聚人口和經濟的條件較好的區域。該區域可以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集聚開發。
新型城鎮化工業化集聚發展區包括核心優化區外圍鎮(街道)和國家級、省級開發區,以及蕪湖縣、繁昌縣、南陵縣、無為縣部分城鎮化、工業化重點開發區域,共16個街道、21個鎮、1個公共服務中心、10個開發區,國土面積3276.99平方千米、占全市國土面積的54.38%。
該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高,經濟基礎較好,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較強,省級以上開發園區全部分布于區內,城鎮體系框架基本形成,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較完善,具有較強的人口和經濟集聚能力。
功能定位
該區域是全省新型城鎮化工業化的重點地區,支撐全市經濟發展的增長極,全市人口的重要承載區;承接產業轉移和產城融合發展的示范區,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集聚區,面向區域的現代服務中心;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的引領區。
片區功能布局
新型城鎮化工業化集聚發展區是全市產業和人口的主要承載地區,按照產業基礎和拓展方向,可將新型城鎮化工業化集聚發展區細分為東北片區、南沿江片區、江北新城片區、無為片區和南陵片區。其中,東邊片區發展規劃如下:
東北片區沿合蕪宣發展軸線分布,充分發揮區內產業基礎和創新要素資源優勢,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,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研發,提升產業鏈層級,加強上下游產業配套,打造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。
依托蕪湖經開區,重點打造軌道交通產業集群、新型顯示產業集群和節能環保裝備產業集群,著力提升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和電子電器產業集群;依托蕪湖高新區,重點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和微電子(汽車電子)產業集群;依托鳩江經開區,重點打造機器人產業集群;依托新蕪經開區和通用航空產業園,重點打造通用航空產業集群;依托綜合保稅區,重點打造保稅物流和出口加工產業集群。
依托蕪湖通用航空機場、蕪湖港、皖贛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,打造具有水運、陸運、空運三大主體聯運優勢的現代物流網絡。推進蕪湖港朱家橋綜合物流園、皖南快遞產業園、新蕪電商物流園等平臺資源整合,建設現代物流產業集聚區。
完善城市功能,實現產城融合發展。推動產業發展與城市發展的協調融合,促進產業功能、生活功能、城市功能、生態功能相互滲透。推動鳩江經濟開發區與東部新城融合發展,完善城市功能配套。依托蕪湖高新區推進學城融合,推動大學城向科技城轉型。
推進方特系列主題公園、新華聯等文化旅游集群建設,全力打造“歡樂蕪湖”城市品牌,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旅游中心。培育發展新媒體、新文化業態,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優化升級,建設在國內外具有影響的國家級動漫產業基地、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和國家廣告產業園區。依托六郎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,因地制宜發展都市農業、休閑農業。
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,有助于推進形成科學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、推進并深度融入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戰略、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、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、縮小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,對于加快建設蕪湖現代化創新之城具有重要戰略意義!
一起期待蕪湖的未來
能更科學、高質量的發展!